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传播网
来源:收藏快报
近日,由中山市博物馆与东莞市可园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亮相中山市博物馆一楼展厅。展览共展出76幅铜版画精品。展览以铜版画这一艺术形式,让观众在感受铜版画细腻写实技艺的同时,了解这段不曾久远的历史。
铜版画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又称“西洋铜版画”,是一种以铜作版材的凹版印刷画,通过刀具雕刻或酸液腐蚀等手段并运用机器压印办法使涂抹于铜版凹处的油墨或颜料附着在纸张上从而获得图样。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铜版画创作。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国印象派的马奈等,直至现代的毕加索等诸大师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铜版画作品。其中有些铜版画已成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珍藏。
北京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
白河军营
官员坐轿出访
广州的一条街道
此次“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分为“中华风貌”“市井风俗”两部分,共展出76幅铜版画,其中内容不乏岭南古典庭园、乡土物产、人文习俗等极具研究性的题材。
18至19世纪是欧洲铜版画发展的“黄金时代”。此次展出的这批铜版画,正是出自这个时期的英国画家托马斯·阿洛姆之手。他利用铜版画的艺术创作来展现晚清中国的风景、习俗、艺术、宗教仪式和政治体制,从而反映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差异性,以及东方古国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
南京附近一座清朝高官的府第
广州附近一座中国商人的住宅
19世纪的中国是个拥有许多举世闻名历史古迹的大国。在展览的“中华风貌”部分,就呈现了恢宏奢华的皇家御道、纵横交错的运河、穿山越岭的万里长城、宏伟庄严的寺庙、诗情画意的园林以及秀丽壮观的山水等情景。托马斯·阿洛姆在绘画中还有趣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的中国市井风情与民生世态。在展览的“市井风俗”部分,既有万众同庆的迎春典礼、虔诚的秋收拜月、重阳放风筝等反映中华传统风俗的场景,又有闹街卖艺的表演者、辛勤工作的中国船夫和耕农以及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剃头挑子等妙趣横生的市井生活状貌。
戏剧《太阳与月亮》中的一个场景
中秋节拜月
中国的长城
重阳节放风筝
托马斯·阿洛姆虽一生未曾涉足中国,但借用他人的素描稿,重绘中国,因而他笔下的中国带有西方的特点,许多西方人正是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中国,同时也让他作为雕版画家享誉欧洲。在照相和电影技术尚未传入中国时,这些细腻写实的画作,填补了这段时期中国的图像出版空白,成为了当时欧洲有名的插图本中国文化教科书。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2日。
(图片来源于收藏快报及网络,侵删。)
上一篇: 反叛的奴隶(被缚的奴隶)(米开朗基罗)
下一篇: 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