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匾额高悬室中,题字者是著名的爱国人士英华(字敛之),匾上四个大字为“励耘书屋”。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居住在这里的就是励耘书屋主人陈垣。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
  他是一位大史学家。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国际地位还很低的时期,他就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世界级学者之一,与王国维齐名。上世纪30年代以后,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他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74年,教过私塾、小学、中学、大学。他任大学校长46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桃李满天下。他对教学极端负责,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创立了不少新课程,沿用至今。
  他是一位炽烈的爱国者,青年时代就投身反帝反清斗争,一生与时俱进,1959年,以79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陈垣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广东度过的。民国成立,1913年,他以革命报人的身份当选为国会议员,从此在北京定居,直至逝世。
  从1913年来京至1971年去世,他在北京生活了58年,他一直租赁房子,这58年中,他一共换过8处住所。头八年住宣武门内象来街,以后六年住西安门大街,有三年住翊教寺(今育教胡同),又住过丰盛胡同,1932年至1937年住米粮库,与胡适做了多年邻居。抗战爆发当天搬南官坊口,一年零两个月后又搬李广桥西街(今名柳荫街),十个月后的1939年7月16日,搬到兴化寺街5号,从此才安定下来,整整住了32年,直到去世。兴化寺街5号(今兴华胡同13号)是陈垣在北京,也是他一生,住得最长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最后三分之一的时光。
  他搬到这里的时候,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两年,北平正处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的统治之下。当时北平的一些国立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迁到了大后方。但还有许多没有条件离开沦陷区、又不愿在敌伪注册的大学教书、读书的教师和青年学生,纷纷来到陈垣担任校长的辅仁大学教书、读书。这是因为辅仁大学有德国教会的背景,是当时沦陷区惟一不向敌伪注册的大
  学。陈垣也以保护、教育这些教师和学生为己任。
  从1939年7月搬入兴化寺街5号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结束,陈垣在这6年中,以这座貌似宁静的小院为阵地,对侵略者,对卖国投降的汉奸,口诛笔伐。
  他在课堂上,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篇章作为教材,反复勉励学生要坚持民族气节。他还借返校节的机会,以讲“孔子举办运动会”为题,
  公开斥责那些认贼作父的汉奸。
  除了到学校办公、上课,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外,他足不出户,每天凌晨四时起床,在这座院子里写下了一系列既有很高学术水平,又极富战斗性的著作。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丰盛的时期之一。
  他这时写的《明季滇黔佛教考》,讲的是明末清初在云南、贵州一带僧人的事迹,当时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长、并从事地下抗日工作的著名文字语言学家沈兼士读后,赠诗陈垣,称赞这部书:“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一编庄诵罢,风雨感情亲。”这部历史著作所以能激起沈兼士这样的感想,是因为当时他所写的关于道教、佛教等宗教史著作,“言道、言僧、言史、言考据,皆托词,其实斥汉奸、斥日寇、责当政耳。”
  这个时期,辅仁大学的一些中青年教师,经常到陈宅看望陈垣,请教学问。前院的南房就是他们会面的地方。时间长了,有些人就戏称他们是“陈门四翰林”或“南书房行走”。这四位中青年教师,后来都成为很有成就的学者,他们是:余逊、柴德赓、启功、周祖谟。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出了81名院士,这是当时最高的学术荣誉,囊括了文、理、工各学科的精英。在私立大学中,只有辅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王阳明
·下一篇文章:媒体盘点曾教书育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xxxy.cn/news/mingjia/08529016244708.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