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作者:钱家荣

针对苏州市1069名中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显示

超半数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见效甚微

  【阅读提示】

  ●生命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显性课程而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譬如大多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接触来自于不正规场合闲聊。 

  ●现行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未能影响或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多于乡镇的,乡镇的多于城市的。 

  ●中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如学习和交往问题等,也有来自学生内部的因素,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承受能力不足等。 

  ●中学生对生命教育有较强的需求和较高的期待,他们喜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 

  本次调查在苏州市8所中学共发放问卷11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69份,有效回收率为92.96%。样本基本反映了当前普通中学生人口构成。各年级样本涵盖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段学生。 

  调查结果 

  (一)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 

  学生对青少年自杀自残的看法总体是积极的,但部分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调查显示,认为“自杀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的中学生占29.65%,认为“自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的中学生占32.93%,认为“自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的中学生占7.86%,认为“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的中学生占7.2%,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的中学生占5.8%,认为“自杀是勇敢者的行为、是个人的私事”的中学生占1.96%,认为“当生命已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的中学生占8.89%,选择其他的中学生占5.71%。 

  中学生对生死态度绝大多数是谨慎的、认可生命的重要性的,但错误的认识也有。调查显示,认为“生命最重要”的中学生占44.25%,认为“死要死得有价值”的中学生占32.18%,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学生占15.72%,但也有7.86%的中学生认为“生不如死”。这反映出一部分中学生不能做到对生命的热爱、珍惜。调查显示,70.72%的中学生从未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有22.83%的中学生有过自杀念头,还有6.45%的中学生有过自杀的计划和行动,也就是1069人中有69人有过自杀的计划和行动。(见图一)

  对有过自杀念头和自杀行动学生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如下: 

  有过自杀念头的中学生244人,其中男生97人(占39.8%),女生147人(占60.2%),有过自杀计划和行动的中学生69人,其中男生40人(占57.97%),女生29人(占42.03%);两种学生合计313人,其中男生为137人(占43.77%),女生为176人(占56.23%)。有自杀念头的女生多于男生,但实施自杀行动的男生多于女生,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 

  同时,初二、高二可能是学生产生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高发年级,比一般年级高出大约5-6个百分点。(见图二) 

  从地域来源看,在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中,农村的学生高于乡镇,乡镇的学生高于城市。(见图三) 

  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非独生子女稍高于独生子女。(见图四) 

  失去双亲的中学生是自杀和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达到65.2%),其次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最后是双亲家庭的学生。(见图五) 

  对于中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及看法,调查显示,77.08%的中学生认为是“学习升学的压力大”,56.59%的中学生认为是“感情上受到打击,无法恢复,一时想不开”,34.14%的中学生认为可能是“生活压力大,比如经济问题”,38.26%的中学生认为可能是“人际关系差”,76.71%的中学生认为可能是“心理承受力差,不能承受挫折”,62.68%的中学生认为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 

  (二)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活得有尊严,活得有价值。对自己的了解,是生命意识的基础,只有了解自我,才能谋划有价值的人生。调查显示,52.01%的中学生对自己很了解,42.56%的中学生对自己了解一般,还有5.43%的中学生称“对自己不了解”。可见还有一半的中学生不是很了解自己。 

  对自己满意是自信的表现。调查显示,28.06%的中学生对自己很满意、很喜欢,64.17%的中学生对自己一般认可,7.76%的中学生对自己很不满意、很不喜欢。可见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还没有学会自我悦纳,自我认同有限。 

  中学生已经开始思考生命及生命价值。调查显示,36.2%的中学生经常思考,56.59%的中学生偶尔思考,还有7.2%的中学生从不思考。 

  中学生追求的生命意义到底是什么呢?39.48%的中学生认为是自我实现,18.9%的中学生认为是为社会作贡献,18.24%的中学生为了生活舒适,6.17%的中学生为了获得金钱和地位,7.3%的中学生没有思考过,9.92%的中学生选择了其他。 

  中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知受多种因素影响,那么哪些因素对中学生生命看法的形成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47.99%来自中学生自己的思考,19.74%是受父母及家庭的影响,13.28%受社会观点的影响,9.07%受朋友和同学的影响,5.61%是受学校的教育和帮助,4.3%受恋人的影响。 

  (三)对生活质量的体验  

  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中学生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感受。为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本次调查选择基本心境、对生活的满意度、压力大小等作为衡量中学生生活质量的指标。 

  哪些因素会让中学生特别难受?调查显示,“被同学朋友或老师误会”而难受的中学生占69.04%,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难受的中学生占68.1%,因“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差”而难受的中学生占55.85%,因“人际关系不好”而难受的中学生占54.82%,因“被父母责骂”而难受的中学生占52.756%,因“受到老师批评”而难受的中学生占47.9%,因“感情受挫”而难受的中学生占46.02%,因“东西丢了”而难受的中学生占36.01%,因其他原因而难受的中学生占30.5%。 

  压力大小是衡量中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感到压力很大的中学生占37.23%,感到有一些压力的中学生占58.09%,没有压力的中学生仅占4.68%。 

  那么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调查显示,觉得“学习升学压力很大”的中学生占77.74%,“与父母关系紧张”的中学生占23.11%,“同学关系紧张”的中学生占22.54%,“与教师难以沟通”的中学生占22.92%,“感情压力”的中学生占24.88%,有“身体问题”的中学生占23.01%,有“经济问题”的中学生占19.83%,“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中学生占54.91%,其他原因占23.01%。 

  中学生是如何应对压力的?调查显示,57.16%的中学生靠“自然调整”,56.69%的中学生通过“娱乐休闲”调整压力,53.04%的中学生通过“睡觉”调整压力,50.23%的中学生“尽量放松”,只有39.85%的中学生会选择“向同学朋友倾诉”,22.83%的中学生会“跟父母说说”,还有4.68%的中学生通过“抽烟喝酒”减压。从压力调整方式看,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不少是消极的、甚至会影响到身心健康的方式。 

  当中学生遇到挫折时具体会怎么处理?调查显示,8.33%的中学生“找老师倾诉”,34.24%的中学生“找同学倾诉”,58.37%的中学生“找朋友倾诉”,27.03%的中学生“与父母沟通”,43.22%的中学生“一个人闷在心里”,12.07%的中学生“不知所措”。可见同辈相助已经是中学生处理问题、压力的主要渠道,成人的帮助已经大大下降。 

  (四)关于生命教育的现状及中学生对生命教育期待的调查 

  1.生命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很少重视死亡观引导。调查显示,只有5.8%的中学生认为“经常会讨论到”死亡,26.75%的中学生认为“有时会讨论到”,46.49%的中学生认为“很少提及”,20.95%的中学生认为“从来不会提及”。甚至很多中学生没有听说过生命教育。调查显示,“听说过”生命教育的中学生占29.28%,“听说过一些”的中学生占39.29%,“没有听说过”的中学生占31.43%。 

  其次,生命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显性课程而纳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譬如大多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接触来自于不正规场合闲聊。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了解通过学校里“不正规谈论听说到”的占41.63%,“家里”占7.02%,“媒体”占23.85%,“社区”占2.15%,“其他”占25.35%。中学生对学校哪些课程会涉及生命教育的认识是:认为“思想品德课”的占28.44%,认为“心理课”的占38.63%,认为“体育课”的占4.3%,认为“其他课”的9.64%,认为“没有哪个课程涉及生命教育”的占18.99%。 

  再其次是现行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未能影响或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显示,21.23%的中学生认为生命教育“根本没有”影响和改善,57.34%的中学生认为“见效甚微”,21.42%的中学生认为“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2.中学生喜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采用什么方式最有效,调查显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的占11.97%,“自主探究”占18.52%,“共同学习”占15.9%,“专题讲座”占14.03%,“校园文化熏陶”占16.74%,“国旗下讲话”占1.5%,“团队活动”占21.33%。由此可见,中学生认为上课并不是生命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那么中学生喜欢什么形式的生命教育呢?调查显示,中学生喜欢主题教育活动的占35.64%,希望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占17.77%,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教育占13.38%,开展专题讲座占11.32%,其他途径占21.89%。 

  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中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回避和认知偏差。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有不正确的生命认识与自杀行为。其中有自杀念头的女生多于男生,但实施自杀行动的男生多于女生,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初二、高二是学生产生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高发年级,比一般年级高出大约5-6个百分点。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多于乡镇的,乡镇的多于城市的。有自杀念头和实施自杀的中学生中,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失去双亲的中学生是自杀和自杀倾向的高危人群(达到65.2%),其次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最后是双亲家庭的学生。中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既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如学习和交往问题等,也有来自学生内部的因素,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承受能力不足等。 

  2.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明显不足,一半的中学生不是很了解自己,也没有学会自我悦纳,自我认同有限。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以自我为中心,视野较窄,缺乏他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意识。 

  3.中学生最大的生活压力是学习,中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但应对压力的方式并不都是科学有效的,不少是消极的、甚至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 

  4.中学生生命教育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亟待摆上议事日程。中学生对生命教育有较强的需求和较高的期待,他们喜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 

  (二)对策 

  1.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及其价值意蕴,回归以生命为本的基础教育。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渠道,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开发课堂潜能,激发中学生的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方兴未艾。尽管它的出现最初有回应青少年生命事件亡羊补牢、防患未然的现实考量,但实践证明,开展生命教育,若以生命发展的眼光和视角出发,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借鉴这些开展生命教育的经验,把生命教育课程纳入中学教育计划之中。在我国大陆的德育课堂中,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都没有把生命教育专列为一章内容,详细地加以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很少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应该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章节,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应加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以中学生个体生命价值为出发点,以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和提高应对压力能力为核心,以养成良好的珍惜生命、创造生命价值的行为为目标。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生命价值,进而珍爱他人的生命,以爱待人,追求智慧与道德,积极地献身于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回报世界,奉献他人,达到超越生命的最高境界。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培养生命情感,丰润生命。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生命所需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 

  4.积极发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 

  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的优势,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通过为中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形成一个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为一体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时刻掌握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以便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要加强特殊人群(如失去亲人的家庭学生、非独生子女、离异家庭学生、农村学生)的跟踪、预防和干预工作。此外,中学生是生命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中学生朋辈相助的作用。 

  5.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有机整合,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不能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而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因素。为了给中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情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该整合教育职能。(钱家荣 作者系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上一篇文章:学习型城市建设最核心的考评标准是什么?
·下一篇文章:学习力是每个学生的生命之根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xxxy.cn/news/guancha/156281220139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