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作者:梁峰

梧州市藤县第二中学       梁 峰
 
什么是教育本然?教育的本然,就是培养人。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首先要完成传承和引导的基本任务,然后,要使之得到发展,如使之求真、求善、求美,及至具备真善美的品质”。朗读是阅读教学四个方面的核心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增加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中的艺术形象,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及审美能力;通过朗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记忆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情趣,促进学生的语感。朗读的形式多样,有学生个别读,小组诵读及全班齐读。初中语文课文,因文本的个性差异,所用的朗诵也应有所不同。
㈠诗歌教学朗读训练策略。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有这样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③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诗歌教学凭借朗读这一功能,达到“体会其节奏感、音韵美,进而背诵、理解、欣赏”的目标。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㈡文言文教学朗读训练策略
朗读在中学常为我们教师所忽视。教师所说的“读”大多是“阅读”的代名词,而“阅读”则主要体现在应付考试的书面形式上,即对文章进行分析之类,学生朗读能力比较差。一般来说,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学生,语文成绩都是可以的,而读得断断续续、语调呆板、漏字加字错字的,语文成绩都不佳。可见朗读和语文成绩是有关联的。朗读与事先毫无准备的读不是同义词。朗读之前应该让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对材料进行默读,了解文体,了解感情基调,了解文章大意,甚至层次、表现方法和中心思想,以便掌握朗读时的声调和感情。当然首先得扫除文字障碍。因此,朗读形成之前学生必须做大量的阅读工作,查字典、分析课文、发现问题、互相探讨询问,这种种活动大多要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按课文内容需要,朗读一般可分为单人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在上第五册(本文所指课文为综合型教材,下同)第六单元时,先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译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要学生认真研究前三篇课文的不同内容。《孟子二章》属议论文,以严格的逻辑和层层深入的推理取胜,大量排比的使用又增加了文章的语势,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和气势。《捕蛇者说》总的来说是议论文,但文章有交待性语句,也有说明性语句,有作者带有感情的概述,也有蒋氏悲切痛苦的详述,还有作者带着希望的议论,读起来不太容易,对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所领会有所区别就可以了。《活板》属说明文,用平实的带介绍性的口吻朗读即可。学生在朗读前对三篇课文所作的对比和分析,即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分角色读适合于有对话有一定情节的课文。《扁鹊见蔡桓公》适合于分角色读。事先让学生按介绍者、扁鹊、蔡桓公的角色自由组成三人小组,课余时间可以讨论、分析甚至排练。学生在这些准备过程中必须要研究文章的事件、人物、人物身份及人物间的关系,人物感情及人物心理,然后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表现在朗读上,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需要,还可以让学生译成现代文并进行适当的创造的分角色朗读。《愚公移山》等课文也适合于角色朗读。
有些课文则宜于齐读。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气势浑然的《岳阳楼记》;如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文理流畅的《少年中国说》;如言辞恳切、忠心真挚情感可鉴的《出师表》;如从容婉约、韵味浓郁的《醉翁亭记》,齐读的课文也好读,并特别交待学生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教师可以象歌唱指挥那样以手势指挥齐读。每个参与朗读的人(包括老师)都会受到其强烈的语势、强烈的感情而感染而心动神驰的。
㈢散文教学朗读训练策略
散文,可以泛指韵文以外所有的文章,包括小说和议论文。但是也可以特指以抒发作者个人感受为主的文章。一般把后一类的散文称为“抒情散文”。散文总是从作者主观观点来视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
朗读就是对文章进行大声的阅览,它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本质重要。做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等。在散文教学朗读训练中,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用心理解时,做到正确、快速,并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生动地传达出文章的内容和风采。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独立理解。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朗读训练策略。
⒈美读,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强大流动的一种手段,它能调动学生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深化感染力。美读的好处在于与作者的心灵感通,引起对作品的情感共鸣。情感是始终伴随着联想与想象的,调动起联想与想象,也就调动了审美情感感受。如何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加强美读呢?
①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审美经验,产生了联想想象,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便会产生相应的美,美读便有了可能。例如读《背影》,先让学生讲述些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春》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或描述春天里的景色等,引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同时也激发起与作者相类似的情感。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启迪。魏先生说:“在课堂中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把教材内容变成图像,变成立体可感的空间,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做法。讲《香山红叶》时,请学生想象自己跟着作者去登香山,如嗅那片片散发着香气的红叶。学《岳阳楼记》则想象自己站在岳阳楼上,放眼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伟景象。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②造成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的空间。在特有的氛围下,学生的联想想象活跃,美读的兴趣更浓,情味更突出。教师的诗意描述造成的氛围,对于调动联想想象,激发情感因素深入美读层次,实在是一种催化剂。有时,教师采取音乐或图画,给学生造成一种听觉氛围或视觉氛围,也可以将学生带入联想想象空间,例如读《春》时,播放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读《秋天》时,首先展示秋天特有的风景图画等。当然,优美的散文有情景交融的意境,造成一种美感氛围并不难,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记叙文,又样造成一种氛围呢?其实,只要不把课文看成一些僵死的语言文字的组合,就可以造成氛围,体味语感。例如《看云识天气》这样的科普文,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幻灯片插图或是利用多媒体图片开始,展示出多种多样的形色各异的云彩,使学生们进入一种科学的氛围,让学生们猜一猜它们的名称,激发学生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强烈的美感,能够迅速进入美读,从而对内容的接受会更快。
⒉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⒊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曾经听过一堂《散步》的公开课,课堂内容安排在“选择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的分歧”分析后,老师插入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的选段,用文字的魅力来深化“孝”之作用,体会孝心的可贵,同时很自然的过渡到最后一段的内容: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读的过程,选用的配乐是《漫步神秘园》,悠扬的曲调,把大家带入美好的野外风光,豁然开朗的感觉,眼前看到的是美景,更有人间最美好的感情,配乐的朗读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情感,在音乐的催化下,更是让人动容。
⒋诵读,即背诵。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朗读的目标性要明确,读后反馈指导跟要跟上,让学生不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上一篇文章:学习的三重境界:知学、好学、乐学
·下一篇文章:如何将多元智能整合于课程之中?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xxxy.cn/news/jiaoshi/1612141533489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