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晏阳初(1890—1990年) 晏阳初生于四川巴中县一个塾师之家,童年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式学堂接受教育,后毕业于耶鲁大学。于1920年回国后,献身平民教育事业,于1923年,成立了著名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由于意识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 1926年,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开启了而后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先河。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 “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这一教育主张和他们所实施的工作包括: 以文艺教育救“愚”。通过学习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他们编写了600余种平民读物;选编了包括鼓词、歌谣、谚语、故事、笑话等60万字的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民间实用绘画、乐谱等,组织歌咏比赛、农村剧社,举办各种文艺活动。 以生计教育治“贫”。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对农民进行“生计训练”,如农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科学养猪、养鸡、养蜂,组织农民的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开展信用、购买、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 以卫生教育救“弱”。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1934年,全县建成这一系统,农民每年人均负担不过大洋一角。在控制天花流行,治疗沙眼和皮肤病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以公民教育救“私”。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是公民教育,以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他们出版多种公民教育的材料,进行农村自治的研究,指导公民活动和开展家庭教育。 与许多理论家不同,晏阳初是作为实干家。他积极提倡“博士下乡”,并且身先士卒,举家迁往农村。他的同事许多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许多人舍弃了大学校长、教授的工作和当官升迁的机会,来到农民之中,探索农村建设、民族自强自救的道路。晏阳初自称“三C”影响了他的一生,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他说:“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圣奥古斯丁说:‘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1]1943年,美国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委员会等倡议,由180位杰出教育家、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推选晏阳初为“现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伟人”,当选的10人中,包括杜威和爱因斯坦。 二三十年代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被抗日战争所中断,乡建运动后来被视为“改良主义”,有人批评其实效差,未能挽救农村破产的命运。其实,教育本来
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巴中人。
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
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
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
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
1940年创办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
1943年在美国被评选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
1944—1945年被美国锡拉立兹等三所大学授于博士学位。
1950年移居美国。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
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
·上一篇文章:陶行知
·下一篇文章:媒体盘点曾教书育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xxxy.cn/news/mingjia/08529017597874.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