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高梅

 
 
 

    在高考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心态是基础。越到高考,心理调节越重要。如果说平时的知识储备是硬件的话,良好的心态无疑是高考成功必不可少的软件因素。考试焦虑、压力等主要来自于三种因素,一是个人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是来自考试本身和家长的压力,三是对自己考试信心不足。减少心理焦虑、压力的较好方法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3R原则”:即放松relaxation、缩减reduction及重整reorientation。换句话说,是将放松自己、减少压力、重新调整心态三者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点。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树立信心是考试成功的基础

    信心是高考成功的基础,对智力的发挥起调节作用。无论在考前和考中,考生都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心情自然稳定,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想象能唤起人的良好情绪,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积极的内容,焕发良好的情绪,如“蓝天白云下,坐在平坦绿茵上”,这样会觉得安祥、宁静与平和,或者不断提醒自己:“我一定行,没有必要紧张”、“我有实力”等。考试成功与否,由自己平时学习实力与高考时的心态决定,世界上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影响考试的成绩。考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家庭和社会对考生考试过分关注,都会使考生产生心理压力。考生如能正确地对待外来的压力,有助于自己轻装上阵。考试是考生自己的事情,别人的意见、想法正确的就接受。别人尽管出于好心,但意见并不正确,也没必要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

    随着高考的临近,不少考生开始想起考后的安排了,容易分散注意力,建议考生在考前应集中心思,全力以赴迎考,不要想得太多。如果目标定位过高,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增加考试焦虑;如果目标定位太低,又会影响潜能的发挥。要把自己的担忧、焦虑倾诉给自己的好友、老师、父母等,一方面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压力来与别人沟通;另一方面在讲述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担忧和焦虑减轻很多,让郁闷释放出来,不要害怕求助于别人。但宣泄也要注意,不能完全把对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别人,这样反而会削弱自己的斗志。战略上藐视,指的是自己已经准备相当长的时间了,也经历一模、二模,对考试也有一定的经验,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在战术上要重视高考,指的是对高考中的每一道题都要认真对待,分数是一分一分地取得的。谨慎、小心、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道题。

    科学安排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心理学研究证明,早晨起床后半小时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记忆效果最好。备考复习不在于做多少题,而在于是否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因为高考最终竞争的是中低档题的得分率。所以最后一段时间,不应再做模拟题,应回过头来把课本再看一遍,熟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如果再做新颖题和难题,可能会动摇考生的自信心。

    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能抓上去的是薄弱科中有潜力的科目。所谓有潜力的科目指:成绩相当的科目中投入时间相对较少的科目。此外,在考前考生应适当淡化复习效率周期长的科目(如语、数、外),而集中力量抓即时性强的科目和内容,如文科就要侧重复习政治、历史、地理,理科则重点记忆各种公式,熟练掌握所有公式。以正规考试的要求对待,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进入状态的能力、策略与技巧。按照高考上午开始时间与下午开始时间复习功课,有助于进入高考状态,对于考试临场发挥是十分有利的。因此,专家建议,应该从考试前一个月左右开始调节生物钟,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调整到与高考相一致的时间段。

  注意调节和恢复精力和体力  

    长时间看书、复习,会造成大脑皮层和身体某一部位的疲劳,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活动、休息来调节和恢复。如进行10至20分钟的体育锻炼,再进行复习,学习效率便会明显提高。但参加体育活动时,切忌剧烈运动,防止受伤。可因人而异,参加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适度锻炼,如选择慢跑或散步、选择做广播体操、选择简单运动等。考前的饮食尤其重要。应该以考生喜欢的口味为主,根据均衡饮食、荤素搭配等原则调整。合理的食品搭配不仅能让考生吃得香,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最后一个月的睡眠时间也很有讲究,不宜违背自然作息规律,睡足8个小时是必要的,不能太长也不能过短。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切忌“开夜车”,否则,大脑长期疲劳会导致反应、思维速度变慢、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缺乏睡眠比缺乏食物对人的精神状态危害还大,致使考试期间不能正常发挥。(河北辛集中学地理组 高梅)


·上一篇文章:心理热线--考生如何进行高考心理减压
·下一篇文章:心理研究发现人类培养新习惯需66天左右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xxxy.cn/news/zgkzl/08623163479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