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作者:佚名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教师上课蜻蜒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如果学生连书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和公式都没有学会,联系实际又有什么用?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所谓“超出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是替换教材的例子。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学习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 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一般说来,文科教材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初中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写的是罗布泊的变化史,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学生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就会觉得自己离罗布泊和青海湖很遥远,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强烈。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来谈,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了解附近水源的丰缺情况和污染状况,提出保护水源和环境的措施,教材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前边所说的替换教材的例子和拓展教材的主题,都是开发课程的要素性资源。同时,也可以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如制作成挂图、剪纸、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平面的教材就变成了立体的教材,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就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 四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传统教材不同,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了空间。如人教版历史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如“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这些设计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对于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上一篇文章:中国教师最想问的16个问题
·下一篇文章: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的35个策略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xxxy.cn/news/jiaoshi/14916173847216.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余建祥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佚名 | |
金丹丹 | |
佚名 | |
宋荣荣 | |
佚名 | |